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案例之“废水”变“宝水”,共迎遗鸥归———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
来源:鄂尔多斯市城乡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中心
作者:鄂尔多斯市城乡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中心
发布时间:2024-07-10 16:26
字号:
打印
  引言
  金色的阳光洒落在泊江海子的碧波之上,遗鸥展翅翱翔,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这片沉睡已久的湿地正在悄然复苏,遗鸥翱翔,生机盎然。这一切的转变,离不开鄂尔多斯市委、市人民政府及东胜区区委、区人民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不懈努力。

  基本情况
  多措并举 守护湿地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坐落于黄河"几"字弯的明珠,她不仅是众多珍稀鸟类的家园,更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2001年,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广阔的规模,可观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被评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球首个以保护一级保护鸟类遗鸥及栖息地生态环境为主的重要湿地。2002年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为国际重要湿地(编号为1148#)。
  从2003年开始,由于流域内连年干旱,使这片湿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水域面积缩减,遗鸥等珍稀鸟类数量减少,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已经迫在眉睫。
  鄂尔多斯市委、市人民政府及东胜区区委、区人民政府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实施以疏干水补水工程为主,以河道清淤工程、引黄补水工程、大口井封填工程、淤地坝疏通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和自动气象站建设工程为辅的遗鸥自然保护区的六大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力求通过创新的生态修复模式,让这片湿地重焕往日生机,更加神采奕奕。
  实施情况
  化"废"为“宝” 修复生态
  疏干水,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长期以来被视为企业的"包袱"和环境的"隐患"。而在疏干水补水这个项目中,创新思维让"废水"摇身一变,成为了湿地补水的"宝水"。
  地方政府与当地煤矿企业银宏煤矿携手合作,投入资金对疏干水进行科学处理,确保水质达标。2015年4月开始,每天有效补水量4500立方米,累计向湿地补水650万立方米。一方面,解决了煤矿企业的排水难题,实现了企业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为湿地修复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修复工程的实施,凝聚了方方面面的智慧和汗水。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设,从水质监测到生态监察,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鄂尔多斯市和东胜区上下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和责任担当。
  项目成效
  华丽蝶变,生机无限
  伴随着清澈的“疏干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泊江海子,这片湿地开始了它的华丽转身。水域面积从原先的3平方公里扩大至8平方公里,容量也从400万立方米跃升至2000万立方米。曾经干涸的湖床重新被水流覆盖,枯萎的植被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泊江海子,这颗黄河“几”字弯上的明珠,正在恢复往日的风采。


  图 2 遗鸥自然保护区丰沛的水面

  生态的改善,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复苏。随着水量的增加和水质的提升,遗鸥等候鸟也重新飞抵泊江海子,在这里筑巢繁衍。目前湿地迎来各类鸟类1.5万余只,其中遗鸥3000多只,筑巢数量由去年的204巢增至310巢,是13年来首次大规模遗鸥回归。保护区现有鸟类6目11科38种40408只,其中雁形目和鹤形目鸟类达到38046只,列入IUCN红皮书名录的近濒危物种3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8种,4种鸟类个体数量超过其全球个体的1%。
  天空中,鸟儿们自由翱翔;湖面上,它们嬉戏玩耍。这一幕幕和谐的画面,诠释着人与自然的美好共生。
  泊江海的华丽蝶变,为鄂尔多斯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它不仅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困境,也为煤矿企业的绿色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生动实践,为全市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了鄂尔多斯力量。


  图 4近年来保护区内观赏到的遗鸥和其他鸟类图(2018年至2023年)
  四、结语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今日之泊江海子,碧波荡漾,鸟鸣啁啾;明日之遗鸥,必将振翅高飞,继续绘制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这一切,源于鄂尔多斯市委、市人民政府及东胜区委、区人民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源于上下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的不懈奋斗。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鄂尔多斯市将以泊江海子的生态修复为新的起点,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不懈奋斗!我们将携手同行,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共同呵护这片美丽的湿地家园,让遗鸥之约、绿色之梦在泊江海子畔永续传承!